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于近日完成督察反馈。《经济参考报》记者7月6日从国新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发布会上获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几年来成效明显。从治理重点和曝光案例看,涉及区域重大战略的环境问题是中央环保督察紧盯对象,“一江一河”生态治理受到重点关注。除持续督导追责外,中央环保督察还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多年督察工作成效显著
第一轮督察从2015年底开始试点,到2018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第二轮督察从2019年启动,到今年上半年,分六批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生态环境部对到目前为止已公开的262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涉及环境污染、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的占48.5%;涉及生态破坏、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占33.2%;涉及弄虚作假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18.3%。
通过督察,“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查处,一批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一批绿色产业实现加快发展。安徽省马鞍山市综合整治长江岸线,实现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蝶变;吉林省东辽河流域重现碧水清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问题整改助推洱海高水平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周边百姓通过生态旅游等产业增收致富……
“不少地方领导同志都讲到‘督察是猛击一掌’。”翟青说,实践充分证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过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江一河”生态治理受关注
督察紧盯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实情况,有所侧重开展督察。其中,“一江一河”生态治理受到重点关注。
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到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草案,都显示出解决重要区域生态相关问题的紧迫性。
据翟青介绍,在督察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聚焦长江“十年禁渔”、岸线保护、水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等方面问题。在督察黄河流域相关省份时,紧紧围绕水资源短缺这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把“四水四定”落实情况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作为督察重点。
曾经的九江,临江不见江,一眼望去,152公里长江岸线上遍布“零散乱”的矿山码头和“小散低”的企业项目,一度是环保督察突出案例。通过环保设施提升、码头矿山整治、小化工企业出清、堤防景观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九江长江干流、赣江、修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及以上,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连续三年在全湖区保持最优,确保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累计腾退长江岸线457公里,既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2020年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目的不只是追责,而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相协调,“以督察促发展”也一直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基本出发点。
翟青指出,督察既要查处一批违法违规上马的项目,更要推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过去资源丰富的磷矿为四川省什邡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作为生产高浓度磷复肥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物,巨大体量的磷石膏堆放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安全风险,成为压住当地生态的“大山”。
通过督察组反馈,什邡市关闭了8家磷石膏产生企业,淘汰氢钙产能20万吨/年、磷铵产能28万吨/年,磷石膏年产生量从高峰期236万吨下降至2020年的99.35万吨。除关停外,什邡市以生态手法修复磷石膏堆场,把工业遗存融入绿色自然,工业旅游形成循环效益,最终形成磷石膏堆场治理“什邡模式”,成为什邡绿色发展的见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江苏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大力整治“散乱污”,拆除违建,修复岸线,打造绿色长廊,昔日大江美景又再现。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看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转型,从着重纠正环保违法向纠正违法和提升守法能力相结合转型,既治标,也治本。同时,伴随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越来越成熟,督察对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也将越来越大。(记者 向家莹)
关键词: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一江一河生态治理 长江经济带发展 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