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 > 正文

当好消费者心中的“公平秤”

2023-07-10 15:04:04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相关资料图)

说王长卷是“调解达人”,没人不服气。  在单位,遇到“麻缠”的纠纷,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卷哥”;邻里有纠纷,也要“等长卷来了再说”。  今年5月16日,由河南省叶县人民法院与叶县市场监管局、消费者协会发起成立的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正式揭牌。干了20多年执法工作的王长卷走马上任,担任工作室主任。  在很多人看来,调解工作是“跑断腿、磨破嘴”的苦差事,可就是这样一份苦差事,王长卷却干出了名堂。啃下“硬骨头”“昨天晚上和当事人沟通了近两个小时,挂掉电话都10点多了,不过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6月21日上午,刚见到王长卷,他就以工作“成果”作了“开场白”。  来到工作室,六张桌子十把椅子依次排开,投诉人、被投诉人、人民调解员的座签“各就其位”,俨然一个小小的“法庭”。  说到成立工作室的好处,王长卷掰着指头一一细数:节约了时间,减轻了打官司的负担,调解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当事人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作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创新,叶县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主要负责疑难复杂消费投诉,以及法院受理的诉前、诉中消费纠纷诉讼案件。  王长卷没想到,工作室揭牌不到一周,就迎来了“硬骨头”。  5月22日,一份由叶县人民法院出具的委托调解函,送到了王长卷的办公桌前,随之而来的,还有案卷材料。  案卷显示,8年前,叶县某家具城搞开业庆典,原告王某以4430元的价格购买床一张,销售人员开具收据载明为“真皮软床”。今年2月,王某发现该床皮质有裂痕,怀疑非真皮制作,即找到店方交涉,要求一赔三,店方却以销售人员过错、时间太久等为由拒绝赔偿,原告一气之下将店方诉至法院。  在很多人看来,消费纠纷闹到法院,矛盾都已无法调和,想要打开“心结”,就像葫芦藤上结南瓜——不可能的事。  果不其然,在法院诉前调解阶段,双方各持己见,情绪激动,冲突加剧,矛盾升级。王长卷“接手”后,带领工作室工作人员及人民调解员,围绕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条文解读和诉讼成本核算,从“情、理、法”的角度全面调解。  “尽管当时开票的是临时人员,但毕竟是你店里的货,再者开业期间你肯定卖给了很多人,如果大家都找你索赔怎么办?”  “有裂痕的地方只是一个床头,按规定,店家只赔你一个床头就行了。”  僵持中,王长卷还会使出“隔离法”,把当事双方分开调解,一方面“突破”店家的防线,一方面“摸清”消费者的底线,从中摸寻出双方都满意的结合点。仅用两天,双方来到工作室,签署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为表达谢意,5月30日,原告、被告双方同时将两面锦旗送到工作室,在当地传为佳话。调解有“心得”工作室成立仅月余,已经接受法院委托调解案件1起、信访局转办调解案件1起、消协转办调解案件2起,均调解终结。  如此高效,有何“秘诀”?王长卷透露:“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处事依法依理,一碗水端平。”  采访中,笔者发现,各种法律条文,尤其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部分条款,王长卷都熟记于心,张口就来。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调解中不偏不倚。  在调解工作中,王长卷还认准一个理:老乡劝老乡,效果不一般。在他的组织下,工作室吸收退休干部、村干部担任“人民调解员”,借助他们威信高、熟悉乡情、沟通便利的优势,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王长卷还善于总结。他认为,很多纠纷消费者都是为了出一口气,调解中,他经常会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劝解双方。对“哭闹型”的消费投诉者,他会一杯热茶,一张笑脸相迎;对“无理取闹”的消费投诉者,他敢于说真话,据理力争,先唱“黑脸”,再唱“白脸”。  王长卷坦言,调解不是简单的“劝架”,更不是“和稀泥”,一定要围绕当事人的诉求,针对不同对象及事由,采取不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消费者觉得我们公平,信赖我们,那我们更要认真处理他们的事情。”在王长卷心里,公平,是他处理每一起消费纠纷的唯一准则。

□杨会玲 毛渊磊

关键词:

«上一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突发火灾 基本信息讲解 »下一篇: 最后一页